第六章 《苦乐人生》系列开示辨析 {编者注:本章辨析所引用经论文字中“()”内的内容非经论原文,属辨析者补充说明。} 《苦乐人生》第一讲《苦乐人生》辨析 一、偏说圣人的功德一直在增长 【原文】圣人的心路历程,功德智能一直在增长。 【辨析】此说与经论不符。初地菩萨为圣人,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是不牢固的,是会退的,只是圣人的智慧不退,即不会退成凡夫,菩萨要到八地及以后,所修功德才会不退
《觉悟之道》第一讲《觉悟的思维模式》辨析 一、虚妄论“教” 【原文】善知识和法师们讲出来的话,里面都有佛法的含义,这个话就是“教”,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教,教化、教育,对我们来说就是有用的。 【辨析】法师不等同于善知识。只有具备将行人导向成佛的法师或法才称为善知识。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四百五十三:“佛告善现:‘一切如来、应、正等觉是诸菩萨真善知识;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亦是菩萨真善知识
第四章 《感悟人生》系列开示辨析 {编者注:本章辨析所引用经论文字中“()”内的内容非经论原文,属辨析者补充说明。} 《感悟人生》第一讲《人生何去何从》辨析 一、主观断说外在问题是内心问题 【原文】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,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,那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,……你要去清除了,把这些障碍、把这些问题把它清除掉,就要去忏悔。 【辨析】外在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,也有他人的,是共业导致的
第二章 《认识人生》辨析(部分) 《认识人生》第一讲《以清净心听闻正法》辨析 一、混淆“轨范语清净”和“所说法清净” 【原文】轨范语清净,就是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,以及所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。 【辨析】轨范语清净只需要论师的语言清净,无句、义垢染即可。“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”已经归属到“所说法清净”里面了。 二、错说讲法出处 【原文】正法造者殊胜、正法殊胜、如何讲闻彼法轨理
第三章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系列开示辨析 {编者注:1.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系世亲菩萨造,玄奘法师译。学诚于2009年在龙泉寺讲解此论,后集成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。2.本章辨析所引用经论文字中“()”内的内容非经论原文,属辨析者补充说明。}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第一讲辨析 一、胡滥否定“自我认识”的合理性 【原文】自己认识自己,那就变成有两个自己,就有两个我。我要认识“我”,我要认识“自己”
第一章 《建立大乘佛法正见》辨析(部分) 《建立大乘佛法正见》第一讲辨析 一、含糊“真空”与“假有” 【原文】要讲这个“空”字,是要让我们内心空,内心是真空,外在的你、我、他物质世界是假有,真空与假有的关系。 【辨析】那就是说心可以空,然外物是假有。那这就出来一个问题:他人的心是真空还是假有?此文对真空和假有的关系辨析不清。 二、滥说不能以经印经
交流讨论类编15 学诚系列“开示”辨析(2018年) (20201227整理)
律典解义讨论之四 (20201224) (一) 【 贤佳 】附件《 律典解义讨论之三 》是我与一位反大乘居士的“长征”辩论,涉及南北传教法的较重要问题,想聆听您的看法。 【 社科院研究员 】我对南北传戒律没有研究,无权回答教内人士争议的问题。从个人认识而言,如果某比丘犯错甚至犯罪(这里的罪错指世俗规范和国家法律确定的罪错),向受害人下跪表示悔过和认罪,而对方又不是教内居士
论持戒的意义 (20201222) 【 居士 】问一个很基础的问题,为什么要持戒?南传里有一个回答就是,持戒能让心清净,心清净了才容易有定,有定才能开发智慧。我觉得这个回答非常好,极其简单,容易理解,而且即使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也能从逻辑上获得认同。大乘佛教里有诸如此类的简单解释吗? 【 贤佳 】《楞严经》说: 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” (卷第六) 《大智度论》说: “持戒之法,譬如人射
戒律答疑讨论之五十 (20201220) (一) 【 居士 】将您之前分享的《五戒、八戒的参考资料》学完了,见末尾有您与居士关于“好心”妄语的答问: {附: 关于“好心”妄语的答问 〖居士〗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4:“如是人终不为身,若为他人,若为财利故者,此是成就无漏信人,终不故作妄语。正使凡夫,深乐佛法,乃至失命因缘不作妄语,而况圣人。若人语言:‘汝若妄语,不害汝命。若不妄语,当害汝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