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《寻找生命中的贵人》
1、如此“依师”岂不成“依人不依法”了吗?
【原文】我们皈依以后,出家的法师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的贵人,对我们最有作用的人。以出家的法师、以僧团作为我们学习、追随的榜样和目标。然后,要看出家的法师怎么做,我们也跟着怎么做;出家的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去做。
【辨析】强调“依人不依法”,让学人放弃依法的理念。下面从导师、教法和见解三个方面来理解皈依。《宗义宝鬘》节选:“所皈依的导师(佛)已经尽断一切的过失,并圆满种种的功德。导师主要具足四义:一、自离怖畏;二、于离他怖畏有善巧方便;三、依大悲利益有情;四、不论利损,皆平等利益。所皈依的教法皆从意乐与加行而不伤害众生,基于因果缘起,造善得善,造恶得恶,法尔如是。具备‘常、一、自主的我空’的见解,即主张没有常一自主的‘我’。‘常一自主的我’是:常,指恒常不生灭;一,指独一,无方分,不可分析;自主,指不需观待因缘,自然而有。外道承许离蕴‘我’,即五蕴是无常法有坏灭性,‘我’是恒常法无坏灭性,五蕴与‘我’为体异,在五蕴之外仍有一个恒常的、独一的、不观因缘的‘我’存在。”如果我们皈依的对象不具备上面的三种特征,实际上就不是皈依佛教内道。下士夫有否皈依心?皈依必有欲求解脱之想,故下士道皈依仅为随顺皈依。《宗义宝鬘》:“三宝虽有被皈依的条件、能力,有力救护有情离苦得乐,然而,三宝没有能力驱使有情造不造业(造不造业是有情的问题,三宝非创世主)。依止三宝,主要在于启发信心,依三宝教诫修习正行;也就是说,三宝有度化能力,众生也需依法修行,才能得救。“一般而言,初修业者学佛的过程,应留意几点,即:“1.应善了知并遮止意乐不清净,如世间八风、烦恼粗猛、习气浓厚,恶心、恶行遇境常得现行。现今少有为解脱、成佛而念经、闻法、说法等,为了有漏福报而说法、诵经、培福者反而居多,此易沦为意乐不清净。“2.佛法不共外道教法,在于趋向证悟涅槃之法(具足出世间心)。悉如所述,佛果悲智圆满,在于因位时行任何善行皆以慈悲、智慧摄持,我们亦应如是常随佛学。“3.切勿情绪性学佛,不坚固、不恒常、易中断、退心或不顾善根,此学佛态度无法成就。无疑的,修学佛法,除了需具圆满教授之外,也应依次第持续精进而行,若轻易放弃、退心,则甚或世间法也是难以圆满的。“4.应恒自觉趣行、受持、相应,不依赖他人。同行、师长、经书只是助缘而已,就如阿底峡尊者说,一切法行皆自行,自造自行自感自果。仅求上师加持即能被救护的想法是不应理的,天上下雨,地上也需有种子才会长芽;三宝虽有救护能力,自身也要回头(自觉),否则难以得救。有些居士说在家庭、妻儿中即是轮回,舍家出家即是解脱——事实并非如此,解脱非搬家、换衣服、换身体、换身份,解脱主要是断心的烦恼。”【辩护】结合上下文:“我们佛教徒就是为了要学习佛法,为了要成佛,这是我们的目标。出家人是照佛法去实践的人,一生一世,整个身心完全来实践佛法。出家人对我们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人。所以我们要去皈依了,如果我们不去皈依的话,我们就不容易学到佛法。我们皈依以后,出家的法师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的贵人,对我们最有作用的人。以出家的法师、以僧团作为我们学习、追随的榜样和目标。然后,要看出家的法师怎么做,我们也跟着怎么做;出家的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去做。”这里讲的是三皈依中皈依僧的内涵。皈依三宝包括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道宣律祖云“佛法二宝赖僧弘传”,既已皈依僧,那三宝弟子要向僧学习,这个原则没有问题。这里是广义而言需要皈依僧。就狭义而言,某一僧人讲错了做错了自然不能效学,这时需依法不依人。当讲法者讲的如法时,以及广义的皈依僧时,即依人学法,这时的依人正是依法。辨析中混淆了广义和狭义。【再辨析】原文所讲为突出其体系之“依人不依法”。辨析法师明其弊已据教理详辨。辩护者所言为明显的咬文嚼字和文字游戏。2、改变习惯岂可等同对治“习气”? 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开始断除烦恼习气【原文】这个是面对自己习气的一个好时候。如果我们依然还是顺着我们自己的一种习气,在做人、做事时,这种习气就会不断得到增长;如果我们要违逆这种习气,就是对治这种习气,是很痛苦的事情,也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【辨析】这里说的习气实际上指的是人的习惯。烦恼的根本是“我执”,我们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不等于在破除“我执”。世间上面的很多人,因为生活、环境所迫,从事了自己不喜欢、不习惯的行业,甚至多次转行,也破除不了“我执”,从事不喜欢的行业引发嗔,改变后喜欢了是贪。破“我执”需要的是空正见和三无漏学。再说习气,佛教说的习气,主要指的是烦恼的习气,没有断烦恼的人,不存在说断烦恼习气的问题。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开始断除烦恼习气,只有成佛才能完全断除烦恼习气,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8:“谓于极欢喜住中,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,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。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(八地及以上菩萨),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,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,一切烦恼皆不现前。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,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,入如来住。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:一者在皮粗重。二者在肤粗重,三者在肉粗重。当知此中在皮粗重,极欢喜住皆悉已断。在肤粗重,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。在肉粗重,如来住中皆悉已断,得一切障极清净智,于三住中烦恼、所知二障永断。”【贤佳附辨】讲者所说是引导弟子信众“调柔”听话,否则便顺着习气、增长习气,乃至执着持戒、遵守法规而不听从“善知识”、上位者的“智慧权变”教导也是习气,内心矛盾痛苦也要努力突破、放下。这是以相似法控制人心、惑滥正行。【辩护】结合上下文:“我们在社会上、在家里,这种习性是很重的,自己不喜欢做的肯定不会去做。在庙里边,就不一样了。自己不喜欢做的要不要去做呢?这个是面对自己习气的一个好时候。如果我们依然还是顺着我们自己的一种习气,在做人、做事时,这种习气就会不断得到增长;如果我们要违逆这种习气,就是对治这种习气,是很痛苦的事情,也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同时,又是增长我们另外一方面能力的时候。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去认识,就是一个不同的发心。但是,我们常常会认为“别人不了解我们,别人安排的事情不合理,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很如理、很如法”等等。所有这些,我们来到庙里边,都要很用心去体会。所谓如理不是说自己对佛法所理解的那种道理,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叫做如理。这个佛说的道理,我们自己对佛法道理的体会还是很肤浅的。我们可能对方、其他的法师他为我们讲的这个道理,做的这个决定,也有可能不是非常圆满的,但是会比我们准确、深刻,这是很重要的。我们如果相信了“这个法师们的理解总体上面来讲,比我们要准确”,那我们去做就不会错。从根本上面来讲,比我们理解要准确,我们照着去做就不会错。如果不是这样,我们学了佛法以后,弄不好还会麻烦更大。因为我们就很容易用佛法的名词和一些道理把自己包装起来。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可以讲出一大通的道理。同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状态或境界是两回事。好说道理的人,常常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,他不能在我们内心的境界上面,去突破这种困局,在内心的这种境界上面去做功夫。而是遇到外缘、外境的时候,我们讲出另外的一套道理为自己作说明、解释。这样,就不是一种很正确的学佛的态度。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微细的。所以我们学习佛法,要有良师益友,原因就是在这里。平时,大家可能没有事的时候可以拿着经论来读诵、研讨、谈体会等等,这些当然也是很好的,但是毕竟是坐而论道。因为你坐在这里论和真正去实践又是一回事。”这段文字说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,佛法讲对治法,那这里对治的是什么问题呢?是一种我爱执、我执。“我喜欢、我习惯、我对、我有道理,我如法,我应该这么做”,佛法讲无我就是为了破掉我们的我执,结果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时时处处都是“我”,“我对、我如法、我有道理”,这个佛法没有成为净化“我”、减轻我执,反而增加了我执,这个“我”是越修越大,“我执”越来越重,越学离佛越远。这个是学佛人非常常见的错误,非常容易犯。{作者体系无戒定慧闻思修,违乱佛教,如何破我执?}【再辨析】结合上下文,其旨在洗脑,令大家依从其体系,听话做事,依师依友。作者对佛法的理解本就粗浅错谬。其原话“那我们如果说相信了这一点,说,这个法师们的理解总体上面来讲,比我们要准确,那我们去做就不会错。”此逻辑属于一年级教幼儿园就可以完成博士学位。经论意指及其体系流弊详见法师辨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