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编者注:本文在编辑过程中,对原本交流内容有少量整合和依义增补。) (一)“菩萨戒是弥勒菩萨制的” 【 甲师 】 有人说,菩萨戒是弥勒菩萨制的。 【 乙师 】 这是误解。菩萨戒是佛制的。戒唯佛制,五戒、比丘戒尚且唯佛能制,何况菩萨戒?如同小学教材由大学教授编写,而大学教材由大学生自己编写,岂是合理? 《菩萨戒本》是弥勒菩萨讲述佛的制立,不是弥勒菩萨作的。可参看
(一) 【 贤佳 】 以下文章,请您看其主要观点是否合理: 《与 AI 讨论学诚事件经验教训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65.html 【 “ 智谱清言 ” 沉思 】 学诚事件经验教训:从个人丑闻到佛教界系统性反思 一、引言 2018 年,中国佛教界发生了一件震惊社会的事件 —— 学诚法师性骚扰尼众丑闻被曝光,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佛教界内部治理
【 贤佳 】 以下文稿论说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,请您看其主要观点是否合理,并补充辨析或建议: 《与 AI 讨论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31.html 《与 AI 讨论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之二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49.html 《 与 AI
【 贤佳 】 以下文稿论说从严治教,请您看总结、辨析是否全面、合理,并补充辨析或建议: 《与 AI 讨论从严治教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61.html 【 “ 天工 ” 智能体 】 从严治教:佛教界戒律实践的现代路径与深度辨析 一、引言:时代呼唤下的佛教自省与 “ 从严治教 ” 的迫切性 近年来,中国佛教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
(一) 【 问者 】 《 “ 灵活持戒 ” 案例辨析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53.html 请您分析文中哪些观点较为合理。 【 豆包(深度思考) 】 文中乙师、丙师及丁师的部分观点较为合理,其合理性基于对戒律经典的准确理解、对 “ 持戒精神 ” 与 “ 现实开缘 ” 的平衡,以及对 “ 灵活持戒 ” 与 “ 灵活犯戒 ” 的严格区分,具体分析如下: 一
(一) 【 甲师 】 在反对小众阅学比丘尼戒的人中,有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:受戒有很大的功德,因此应该积极发心去受戒,而不必预先顾虑受戒后持戒条件不足而可能容易引发犯戒。这是否恰好落入两种极端?一方面反对预学戒律,另一方面粗放支持受戒,岂非将人置于 “ 受戒即犯戒 ” 之地?岂是理智? 如弘一大师《律学要略》说: “ 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,若不能全持,或一,或二,或三,或四,皆可随意;宁可不受
(一) 【 甲师 】 有人强调 “ 声闻戒的根本是持心戒,而非持相戒 ” ,这个说法感觉偏离戒律基本观念,您觉得呢? 【 乙师 】 “ 声闻戒的根本是持心戒 ” ,这是误解。声闻戒不制心犯,而是侧重身口戒相,大乘才制心犯。而且大乘心、相兼重。心不离相,合则双美,离则两伤,偶尔不能兼顾,是特殊情况开缘,不能作为常规。 如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说: “ 《行宗》云: ‘ 问
(一) 【 居士甲 】 有一些疑问请指教: 既然 “ 极乐世界是众生心中的世界,阿弥陀佛也是众生心中的佛 ” ,那为何有 “ 自性中无一法可得 ” 的理论? 慧能大师的 “ 本来无一物 ” ,是不是可以解释成 “ 自性中没有极乐世界可得 ” ?是不是也可以解释成 “ 自性中没有阿弥陀佛 ” ? 既然自性中没有极乐世界可得,为何众生心中会有极乐世界呢?为何有 “ 自性弥陀 ” 的说法呢?
(一) 【 贤佳 】 《交流类编 10 :学诚事件鉴思粗编( 2018~2021 年)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279.html 以上关于 “ 学诚事件 ” 的资料,请您总结要点。 【 腾讯元宝 deepseek 】 关于 “ 学诚事件 ” 的要点总结 一、背景与人物 1. 释学诚简介 俗名傅瑞林, 1966 年生于福建莆田, 16 岁辍学出家, 1984
(一) 【 贤佳 】 以下文章辨析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,请您看主要观点是否合理, 并补充辨析或建议: 《与 AI 讨论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31.html 《与 AI 讨论近代日本学者、中国唯识学者对汉传教法的错批之二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49.html 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