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逞胜,他已不择手段! ──回贤佳法师谈某“比库”之第四回合挑战 作者:昭慧法师 当年在帕奥禅师座下翻译的团队,都是很有内涵与学养的僧人。我与其中两位主译的比丘曾经共事,他们为人非常谦虚,毫不留下个人作为“译者”的名号,纯然为佛法的弘传而“无相布施”。反之,玛欣德不知是英文素养不够,还是个性使然,他错译的地方还真不少,所以我不信赖他翻译的版本,宁愿直接阅读英文版。 举例而言
“汝所不到,我往到彼” ──回应南传比库 作者:昭慧法师 已看完两位的论辩,兹回应如下: 一、该居士云“大乘说应该是汉族人搞出来的,大国、大汉族、大男子,学了佛法搞了个大乘,思维的惯性”,这是没有一点佛教史常识的说法。大乘佛教在印度,约兴起于西元前一世纪,大乘论师中,众所熟知的中观学派始祖龙树(Nāgārjuna)、瑜伽行派始祖无着(Asanga)与世亲(Vasubandhu)
一些交流讨论( 20190129 ) (一) 【 居士(龙泉寺体系) 】没有证实的事,是不是先慎重对待? 【 贤佳 】什么没有证实的事情? 【 居士 】大宝法王的事情还没有证实。 【 贤佳 】学诚法师的事也有人说没证实,那么不能说吗? 【 居士 】说是权利,但是态度要慎重严谨。而且最好标注:此消息尚未最终证实。 【 贤佳 】那讨论学诚法师的事情也要这么标注吗? 【 居士 】如果严谨
第十章《阿底峡尊者的启示》 1、在安静的时候,内心尚且散动,面对境界的时候,怎么会不散动呢? 【原文】“那么什么叫作静呢?他也不是说我们去真正不去面对境界、真正去远离境界,叫做静、叫做定。而是说静跟定的功夫是,我们缘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内心不会乱、内心不会昏沉、不会散乱、不会掉举、不会起各种各样的烦恼。”“所谓寂静,就是对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,也就是常常讲的明察秋毫。”
第九章《寻找生命中的贵人》 1、如此“依师”岂不成“依人不依法”了吗? 【原文】我们皈依以后,出家的法师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的贵人,对我们最有作用的人。以出家的法师、以僧团作为我们学习、追随的榜样和目标。然后,要看出家的法师怎么做,我们也跟着怎么做;出家的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去做。 【辨析】强调“依人不依法”,让学人放弃依法的理念。下面从导师、教法和见解三个方面来理解皈依。
第八章《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》 1、“让我们不生起烦恼”岂是“下士道的目的”? 【原文】“我们大家也清楚下士道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不生起烦恼。”“而不起烦恼本身就是共下士的基础和特点。” 【辨析】要让烦恼不生起至少是要八地以上的菩萨,怎么会是下士道的目的?《成唯识论》卷9:“此十因(十地)位有三种名:一、(但)名波罗蜜多,谓初无数劫(谓资粮、加行二位),尔时(布)施等势力尚微,被烦恼伏
第七章《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》 1、这种理念还称为“众生都是平等的,冤亲平等”吗? 【原文】到庙里边越来越熟悉,反而变成一家人,那原来自己是一家人,反而不跟自己家人在一起,在一般的常理上面,它是很费解的,也是不容易接受的。……反过来说,庙里面是更究竟的、更圆满的、更全面的,我们是以所有的人类、所有的众生,为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对像,并且这些众生都是平等的,冤亲平等,没有仇人,大家都是众生
第六章《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》 1、“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不可能的事情”吗?灭尽定、无想定呢? 【原文】那我们学习佛法,就是如何来训练我们的心,而不是说让我们的心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不可能的事情。 【辨析】小乘罗汉的灭尽定和外道的无想定都可以不起心、不动念。灭尽定,又作灭受想定、灭尽三昧,即灭尽心、心所(心之作用)而住于无心位之定,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所得
第五章《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》 下面是第5章辨析。 1、“同行道友”的经验就一定“更具有指导性”吗?其经验不如法怎么办? 【原文】我们一个方面能够在经典上面,著述上面,理论上面,这些经验去学习,这些本身也是经验,它靠文字来记载的经验。还有一个经验是实际的经验,实际的经验就是我们当下能够遇到的法师,当下我们能够同自己在一起的同参道友,那么这些的法师,这些的同行道友,他们在修道、信佛、学佛的过程当中
第四章《欲乐与法乐的省思》 第四章看过后,观点基本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