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相关
〔一〕 【甲师】 您曾经说: “ 止息的戒条只能是轻的遮戒,不能是性戒(如不杀畜生命戒),也不能是重的遮戒(前二篇的遮戒,如媒嫁戒)。即使是轻的遮戒,因放逸的因缘、不必要的因缘而作羯磨止息,也非法、无效。 ” 请问您这段话有依据吗?有人说,佛世时尚且说不清什么是 “ 小小戒 ” 。 【乙师】 有依据。 “ 小小戒 ” 范围是明确的,其实诤议的是哪些 “ 小小戒 ” 可舍。有三个基本概念需要明晰。
(一) 【甲师】 有人提出说受五戒者可以吃肉;还有人说买肉吃的人只是有杀业,但不犯杀戒;还有人说如果是家里人买来给他吃的,他自己本来不想吃,完全没有参与杀生环节,言下之意可能是这样无过。请教您怎么看? 【乙师】 按佛制别解脱戒律,受五戒者只能吃“三净肉”,吃非“三净肉”也犯戒。现今的肉基本都来自市场,是通为一切人杀的,不属于“三净肉”,所以受五戒者不应吃。
(一) 【居士甲】 《当僧袍染上鲜血,当佛寺成为武器库,一个佛国的信仰如何沦为暴力工具》(多大事2025-06-03)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LesXTs9mBPTS7-ffbJLROg (摘录){很多人印象中,佛教是一种温和、包容、强调慈悲的宗教。然而,在缅甸这个佛教徒比例高达九成的国家,佛教与国家的关系,却是一段复杂又充满张力的历史。 当佛教不再只是信仰
(编者注:本文在编辑过程中,对原本交流内容有少量整合和依义增补。) (一)“菩萨戒是弥勒菩萨制的” 【 甲师 】 有人说,菩萨戒是弥勒菩萨制的。 【 乙师 】 这是误解。菩萨戒是佛制的。戒唯佛制,五戒、比丘戒尚且唯佛能制,何况菩萨戒?如同小学教材由大学教授编写,而大学教材由大学生自己编写,岂是合理? 《菩萨戒本》是弥勒菩萨讲述佛的制立,不是弥勒菩萨作的。可参看
(一) 【 甲师 】 在反对小众阅学比丘尼戒的人中,有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:受戒有很大的功德,因此应该积极发心去受戒,而不必预先顾虑受戒后持戒条件不足而可能容易引发犯戒。这是否恰好落入两种极端?一方面反对预学戒律,另一方面粗放支持受戒,岂非将人置于 “ 受戒即犯戒 ” 之地?岂是理智? 如弘一大师《律学要略》说: “ 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,若不能全持,或一,或二,或三,或四,皆可随意;宁可不受
(一) 【 甲师 】 有人强调 “ 声闻戒的根本是持心戒,而非持相戒 ” ,这个说法感觉偏离戒律基本观念,您觉得呢? 【 乙师 】 “ 声闻戒的根本是持心戒 ” ,这是误解。声闻戒不制心犯,而是侧重身口戒相,大乘才制心犯。而且大乘心、相兼重。心不离相,合则双美,离则两伤,偶尔不能兼顾,是特殊情况开缘,不能作为常规。 如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说: “ 《行宗》云: ‘ 问
(一) 【 甲师 】 有人说, “ 僧团管理 ” 要界定在对凡夫僧的管理,而不是对圣僧的管理,请问这样的界定有意义吗?(编者注:此问题的背景是讨论一个佛教论辩赛的议题,我方观点是 “ 僧团管理应坚持遵循传统戒律 ” ,对方观点是 “ 僧团管理应灵活适应现代社会 ” ,此处在具体讨论 “ 僧团管理 ” 的概念。) 【 乙师 】 这个界定没有意义,因为没能力且不必区别圣僧与凡夫僧
(一) (接续《论沙弥、沙弥尼应随学比丘、比丘尼戒》 https://www.uncn.top/10545.html ) 【 某甲 】 您说: “ 小众受大戒后,因基础薄弱,对复杂戒相难以消化,形成 ‘ 小众阶段没学,大戒阶段跟不上 ’ 的断层。 ” 确实如此。更直接的影响是:由于小众阶段没有预学比丘尼戒,因此会导致受比丘尼戒后, “ 一下戒坛就犯戒 ” ,甚至可能犯粗重戒
〔编者注:本文从沙弥尼、式叉尼(编者注:“式叉摩那尼”的简称)的角度论述“小众”(未受具足戒的出家众)可以乃至应该随学比丘尼戒,实则沙弥学习比丘戒也是同理。〕 (一)小众可以阅戒的根本文据 【沙弥尼】 ……(编者注:内容隐略) 【法师甲】 有关比丘尼的律典,小众要审慎,不可查阅。 【沙弥尼】 感谢法师用心提示!就末学以前的了解,小众可以以敬戒学戒心查阅比丘尼戒。下面内容请法师看是否有偏差问题?
(一) 【 甲师 】 有人认为五部律不是本源于佛所说的“原始戒律”,而是后世佛弟子自作增减形成的,并举例说金钱戒,《四分律》里没有说可用“钱宝说净法”,《五分律》(注:应该是有部律)说可用“钱宝说净法”,由此认为《五分律》说的“钱宝说净法”不是佛说的。我说:“五部律都是源自佛说的,只是在不同地区有所取舍而形成了五部律。”对方说“一(原始戒律)不等于五”,所以说明五部律不纯然是佛说。我说